一种十字型钢框架及装配式建筑的制作工艺流程

博主:adminadmin 2023-01-04 20:56:01 条评论
摘要:1.本技术涉及装配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十字型钢框架及装配式建筑。背景技术:2.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

  一种十字型钢框架及装配式建筑的制作工艺流程

  1.本技术涉及装配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十字型钢框架及装配式建筑。

  背景技术:

  2.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

  3.常见的装配式建筑采用工字钢条作为主要部件,装配式建筑现场组装时,将工字钢条拼接形成钢框架。现有的方式为,利用单个的螺栓将相邻的工字钢条进行拼接,这种方式连接的强度较低,无法为装配式建筑提供较好的支撑。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中的十字型钢框架,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装配式建筑的钢框架强度低的问题。

  5.为达此目的,本技术实施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十字型钢框架,包括第一工字钢条、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工字钢条的相对的两侧的两个第二工字钢条,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工字钢条与所述第二工字钢条之间的固定件;两个所述第二工字钢条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工字钢条包括第一腹板、位于所述第一腹板的一端的第一上翼缘,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腹板的另一端的第一下翼缘;所述第二工字钢条包括第二腹板、位于所述第二腹板的一端的第二上翼缘,以及位于所述第二腹板的另一端的第二下翼缘;所述固定件包括与所述第二腹板相连的底板、与所述底板相连的第一侧板、与所述底板相连的第二侧板,以及与所述底板相连的第三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上翼缘及所述第一上翼缘相连,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腹板相连,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第二下翼缘及所述第一下翼缘相连。

  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及所述第三侧板均与所述底板相互垂直;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相连,且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相互垂直;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一端相连,且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相互垂直;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三侧板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三侧板相互平行。

  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第一工字钢条通过固定螺栓组相连,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第二工字钢条通过所述固定螺栓组相连;所述固定螺栓组包括固定螺栓,以及安装于所述固定螺栓上的固定螺母。

  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上翼缘及所述第一上翼缘上均开设有适配于所述固定螺栓组的第一固定通孔,所述第二侧板及所述第一腹板上均开设有适配于所述固定螺栓组的第二固定通孔,所述第三侧板、所述第二下翼缘及所述第一下翼缘上均开设有适配于所述固定螺栓组的第三固定通孔。

  10.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第二工字钢条的两侧均设有所述固定件。

  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板及所述第二腹板上均开设有适配于所述固定螺栓组的第四固定通孔。

  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底板上的固定加强板(所述固定加强板的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及所述第三侧板相连;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及所述第三侧板为一体件;所述固定件为冲压件或铸造件,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具有第一圆弧倒角,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具有第二圆弧倒角,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具有第三圆弧倒角,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底板之间具有第四圆弧倒角)。

  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通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固定通孔沿所述第一侧板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多个所述第一固定通孔分布于所述固定加强板相对的两侧。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固定通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三固定通孔沿所述第三侧板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多个所述第三固定通孔分布于所述固定加强板相对的两侧。

  15.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所述的十字型钢框架。

  16.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固定件的底板与第二腹板相连,固定件的第一侧板同时与第二上翼缘及第一上翼缘相连,固定件的第二侧板与第一腹板相连,且第三侧板同时与第二下翼缘及第一下翼缘相连,也即固定件通过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及第三侧板于多处对第一工字钢条及第二工字钢条进行连接,使得第一工字钢条与第二工字钢条稳固的连接。因此固定件将第一工字钢条与第二工字钢条拼接形成稳固的十字型钢框架,提高了十字型钢框架的强度,最终提升装配式建筑的强度。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十字型钢框架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设有固定螺栓组时);

  21.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十字型钢框架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十字型钢框架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十字型钢框架的第四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4.图中:

  25.1、固定件;101、第一侧板;1011、第一固定通孔;102、第二侧板;1021、第二固定通孔;103、第三侧板;1031、第三固定通孔;104、底板;1041、第四固定通孔;105、固定加强板;4、固定螺栓组;5、第一工字钢条;501、第一腹板;502、第一上翼缘;503、第一下翼缘;6、第二

  工字钢条;601、第二腹板;602、第二上翼缘;603、第二下翼缘。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27.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28.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0.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31.如图1

  ?

  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十字型钢框架,包括第一工字钢条5、分别位于第一工字钢条5的相对的两侧的两个第二工字钢条6,以及连接于第一工字钢条5与第二工字钢条6之间的固定件1;两个第二工字钢条6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一工字钢条5包括第一腹板501、位于第一腹板501的一端的第一上翼缘502,以及位于第一腹板501的另一端的第一下翼缘503;第二工字钢条6包括第二腹板601、位于第二腹板601的一端的第二上翼缘602,以及位于第二腹板601的另一端的第二下翼缘603;固定件1包括与第二腹板601相连的底板104、与底板104相连的第一侧板101、与底板104相连的第二侧板102,以及与底板104相连的第三侧板103;第一侧板101与第二上翼缘602及第一上翼缘502相连,第二侧板102与第一腹板501相连,第三侧板103与第二下翼缘603及第一下翼缘503相连。

  32.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同步参阅图4

  ?

  图6,十字型钢框架包括一个第一工字钢条5、位于第一工字钢条5的相对的两侧的两个第二工字钢条6,以及连接于第一工字钢条5与第二工字钢条6之间的固定件1。两个第二工字钢条6分别于第一工字钢条5的相对的两侧的中部与第一工字钢条5抵接,进而实现两个第二工字钢条6与一个第一工字钢条5组合形成十字型钢框架。

  33.固定件1将第一工字钢条5与第二工字钢条6相连的方式为:固定件1的底板104与第二腹板601相连,固定件1的第一侧板101同时与第二上翼缘602及第一上翼缘502相连,固定件1的第二侧板102与第一腹板501相连,且第三侧板103同时与第二下翼缘603及第一下翼缘503相连,也即固定件1通过底板104、第一侧板101、第二侧板102及第三侧板103于多处对第一工字钢条5及第二工字钢条6进行连接,使得第一工字钢条5与第二工字钢条6稳固的连接。因此固定件1将第一工字钢条5与第二工字钢条6拼接形成稳固的十字型钢框架,提高了十字型钢框架的强度,最终提升装配式建筑的强度。

  34.请参阅图2,作为本技术提供的十字型钢框架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侧板101、第二侧板102及第三侧板103均与底板104相互垂直;第二侧板102与第一侧板101相连,且第二侧板102与第一侧板101相互垂直;第三侧板103与第二侧板102远离第一侧板101的一端相连,且第三侧板103与第二侧板102相互垂直;第一侧板101与第三侧板103相对且间隔设置,第一侧板101与第三侧板103相互平行。因此,固定件1将第一工字钢条5及第二工字钢条6相连时:底板104与第二腹板601的表面贴合,第一侧板101与第一上翼缘502及第二上翼缘602贴合,第二侧板102与第一腹板501贴合,第三侧板103与第一下翼缘503及第二下翼缘603贴合,固定件1与第一工字钢条5及第二工字钢条6之间接触的面积足够大,固定件1将第一工字钢条5及第二工字钢条6相连时,可对第一工字钢条5及第二工字钢条6的各处均匀的施力,且施力接触的面积足够大,使得工字钢条被更好的固定,拼接的十字型钢框架的强度有效升高,最终提升装配式建筑的强度。

  35.请参阅图1

  ?

  图4,作为本技术提供的十字型钢框架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固定件1与第一工字钢条5通过固定螺栓组4相连,固定件1与第二工字钢条6通过固定螺栓组4相连;固定螺栓组4包括固定螺栓,以及安装于固定螺栓上的固定螺母。可选的,固定螺栓组4可为固定件1的一部分,固定件1与工字钢条相连时,可直接使用固定件1上的固定螺栓组4,且固定螺栓组4与通孔一一对应,省去了装配时配对固定螺栓的操作,可在装配式建筑组装时,进一步提升组装的速度。

  36.请参阅图1

  ?

  图4,作为本技术提供的十字型钢框架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侧板101、第二上翼缘602及第一上翼缘502上均开设有适配于固定螺栓组4的第一固定通孔1011,固定螺栓组4通过第一侧板101、第二上翼缘602及第一上翼缘502上的第一固定通孔1011,将第一侧板101与第一上翼缘502及第二上翼缘602相连。第二侧板102及第一腹板501上均开设有适配于固定螺栓组4的第二固定通孔1021,固定螺栓组4通过第二侧板102及第一腹板501上的第二固定通孔1021,将第二侧板102及第一腹板501相连。第三侧板103、第二下翼缘603及第一下翼缘503上均开设有适配于固定螺栓组4的第三固定通孔1031,固定螺栓组4通过第三侧板103、第二下翼缘603及第一下翼缘503上的第三固定通孔1031,将第三侧板103、第二下翼缘603及第一下翼缘503相连。

  37.请参阅图1

  ?

  图4,作为本技术提供的十字型钢框架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每个第二工字钢条6的两侧均设有固定件1,可与第二工字钢条6的相对的两侧将第二工字钢条6与第一工字钢条5相连,保证十字型钢框架的强度。

  38.请参阅图1

  ?

  图4,作为本技术提供的十字型钢框架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底板104及第二腹板601上均开设有适配于固定螺栓组4的第四固定通孔1041,固定螺栓组4通过底板104及第二腹板601上的第四固定通孔1041,将底板104及第二腹板601相连。

  39.请参阅图1

  ?

  图4,作为本技术提供的十字型钢框架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固定件1还包括设于底板104上的固定加强板105,提升底板104的强度,固定件1不易于变形,固定件1与工字钢条相连后,拼接形成十字型钢框架及装配式建筑后,十字型钢框架及装配式建筑的强度足够强。

  40.固定加强板105的相对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101及第三侧板103相连,固定加强板105连接于底板104的同时,两端还分别与相对的第一侧板101及第三侧板103相连,进一步提升固定件1自身的强度,固定件1不易于变形,固定件1与工字钢条相连后,拼接形成十

  字型钢框架及装配式建筑后,钢框架及装配式建筑的强度足够强。

  41.请参阅图2,作为本技术提供的十字型钢框架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底板104、第一侧板101、第二侧板102及第三侧板103为一体件,固定件1为冲压件或铸造件,进而保证固定件1自身的强度,不易于损坏。

  42.请参阅图2,作为本技术提供的十字型钢框架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底板104与第一侧板101之间具有第一圆弧倒角,第一侧板101与第二侧板102之间具有第二圆弧倒角,第三侧板103与第二侧板102之间具有第三圆弧倒角,第三侧板103与底板104之间具有第四圆弧倒角。也即底板104、第一侧板101、第二侧板102及第三侧板103之间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圆弧倒角,固定件1放入工字钢条(第一工字钢条5与第二工字钢条6之间)时,较为顺畅,不易于因为较小的尺寸误差而无法放入工字钢条上(例如固定件1需要放至第一工字钢条5的“凹陷部位”,也即第一上翼缘502与第一下翼缘503之间的间隙处)。

  43.请参阅图2,作为本技术提供的十字型钢框架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固定通孔101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固定通孔1011沿第一侧板101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多个第一固定通孔1011分布于固定加强板105相对的两侧。第一固定通孔1011较为均匀的分布于第一侧板101上,固定件1的第一侧板101与工字钢条(第一工字钢条5与第二工字钢条6)相连时,第一侧板101与工字钢条(第一工字钢条5与第二工字钢条6)连接的连接点分布较为均匀,因此固定件1各处受力较为均匀,局部不易于发生较大的形变。固定件1与工字钢条(第一工字钢条5与第二工字钢条6)相连后,拼接形成钢框架及装配式建筑后,钢框架及装配式建筑的强度足够强。且第一固定通孔1011分别分布于固定加强板105相对的两侧,固定件1与工字钢条(第一工字钢条5与第二工字钢条6)连接后,固定加强板105可配合螺栓等连接件,提升固定件1与工字钢条(第一工字钢条5与第二工字钢条6)连接的稳固性。

  44.请参阅图2,作为本技术提供的十字型钢框架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三固定通孔103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三固定通孔1031沿第三侧板103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多个第三固定通孔1031分布于固定加强板105相对的两侧。第三固定通孔1031较为均匀的分布于第三侧板103上,固定件1的第三侧板103与工字钢条(第一工字钢条5与第二工字钢条6)相连时,第三侧板103与工字钢条(第一工字钢条5与第二工字钢条6)连接的连接点分布较为均匀,因此固定件1各处受力较为均匀,局部不易于发生较大的形变。固定件1与工字钢条(第一工字钢条5与第二工字钢条6)相连后,拼接形成钢框架及装配式建筑后,钢框架及装配式建筑的强度足够强。且第三固定通孔1031分别分布于固定加强板105相对的两侧,固定件1与工字钢条(第一工字钢条5与第二工字钢条6)连接后,固定加强板105可配合螺栓等连接件,提升固定件1与工字钢条(第一工字钢条5与第二工字钢条6)连接的稳固性。

  45.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装配式建筑,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十字型钢框架。固定件1的底板104与第二腹板601相连,固定件1的第一侧板101同时与第二上翼缘602及第一上翼缘502相连,固定件1的第二侧板102与第一腹板501相连,且第三侧板103同时与第二下翼缘603及第一下翼缘503相连,也即固定件1通过底板104、第一侧板101、第二侧板102及第三侧板103于多处对第一工字钢条5及第二工字钢条6进行连接,使得第一工字钢条5与第二工字钢条6稳固的连接。因此固定件1将第一工字钢条5与第二工字钢条6拼接形成稳固的十字型钢框架,提高了十字型钢框架的强度,最终提升装配式建筑的强度。

  46.可以理解的是,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方案可为在其他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

  改进的可实现的实施方案。

  47.显然,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技术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十字型钢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工字钢条、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工字钢条的相对的两侧的两个第二工字钢条,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工字钢条与所述第二工字钢条之间的固定件;两个所述第二工字钢条位于同一直线上,且两个所述第二工字钢条的端部均与所述第一工字钢条的中部抵接;所述第一工字钢条包括第一腹板、位于所述第一腹板的一端的第一上翼缘,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腹板的另一端的第一下翼缘;所述第二工字钢条包括第二腹板、位于所述第二腹板的一端的第二上翼缘,以及位于所述第二腹板的另一端的第二下翼缘;所述固定件包括与所述第二腹板相连的底板、与所述底板相连的第一侧板、与所述底板相连的第二侧板,以及与所述底板相连的第三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上翼缘及所述第一上翼缘相连,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腹板相连,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第二下翼缘及所述第一下翼缘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十字型钢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及所述第三侧板均与所述底板相互垂直;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相连,且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相互垂直;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一端相连,且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相互垂直;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三侧板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三侧板相互平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十字型钢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第一工字钢条通过固定螺栓组相连,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第二工字钢条通过所述固定螺栓组相连;所述固定螺栓组包括固定螺栓,以及安装于所述固定螺栓上的固定螺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十字型钢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上翼缘及所述第一上翼缘上均开设有适配于所述固定螺栓组的第一固定通孔,所述第二侧板及所述第一腹板上均开设有适配于所述固定螺栓组的第二固定通孔,所述第三侧板、所述第二下翼缘及所述第一下翼缘上均开设有适配于所述固定螺栓组的第三固定通孔。5.根据权利要求1

  ?

  4任一项所述的十字型钢框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二工字钢条的两侧均设有所述固定件。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十字型钢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及所述第二腹板上均开设有适配于所述固定螺栓组的第四固定通孔。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十字型钢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底板上的固定加强板。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十字型钢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上的所述第一固定通孔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侧板上的多个所述第一固定通孔沿所述第一侧板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侧板上的多个所述第一固定通孔分布于所述固定加强板相对的两侧。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十字型钢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侧板上的所述第三固定通孔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三侧板上的多个所述第三固定通孔沿所述第三侧板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三侧板上的多个所述第三固定通孔分布于所述固定加强板相对的两侧。10.装配式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

  ?

  9任一项所述的十字型钢框架。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十字型钢框架及装配式建筑,十字型钢框架包括第一工字钢条、分别位于第一工字钢条的相对的两侧的两个第二工字钢条,以及连接于第一工字钢条与第二工字钢条之间的固定件;第一工字钢条包括第一腹板、第一上翼缘,以及第一下翼缘;第二工字钢条包括第二腹板、第二上翼缘,以及第二下翼缘;固定件包括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以及第三侧板。固定件的底板与第二腹板相连,固定件的第一侧板与第二上翼缘及第一上翼缘相连,固定件的第二侧板与第一腹板相连,第三侧板与第二下翼缘及第一下翼缘相连,也即固定件于多处对第一工字钢条及第二工字钢条进行连接,使得第一工字钢条与第二工字钢条稳固的连接,提高了十字型钢框架的强度。的强度。的强度。

  技术研发人员:巩俊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世拓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2.23

  技术公布日:202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