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加工方法及步骤

博主:adminadmin 2022-11-26 04:48:01 条评论
摘要:本发明涉及钢管加工方法。背景技术:目前,钢管在切断之后,会出现棱边,为此需要对其两端进行修整,而对棱边打磨,避免划伤,同时进行切槽便于与其他工件进行咬合或开口便于张开,现有技术上述工序是通过人工在砂轮上进行修磨,...

  钢管加工方法及步骤

  本发明涉及钢管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钢管在切断之后,会出现棱边,为此需要对其两端进行修整,而对棱边打磨,避免划伤,同时进行切槽便于与其他工件进行咬合或开口便于张开,现有技术上述工序是通过人工在砂轮上进行修磨,工序之间无法实现流水自动化衔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总的来说是提供一种钢管加工系统及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钢管加工方法,借助于钢管加工系统,包括机架总成、设置在机架总成上的上料传送带、输入端与上料传送带输出端衔接的倾斜传送带、设置在上料传送带输出端一侧的倾斜侧传送带、分布设置在倾斜侧传送带上且用于将上料传送带上的钢管件横向拨出的倾斜拨臂、输入端与倾斜传送带输出端衔接的输入传送带、分布在输入传送带上的输入横臂、设置在输入横臂输出端且用于对钢管件对中的v型对中块、设置在v型对中块一侧的第一端面加工装置、设置在第一端面加工装置一侧的中间传送装置、输入端设置在中间传送装置一侧的第二端面加工装置、以及输入端设置在第二端面加工装置一侧的输出传输装置;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首先,将切断后定尺寸的钢管件放置到上料传送带上,保证钢管件的轴心线沿传送方向设置;

  步骤二,当钢管件到达上料传送带输出端,首先,倾斜传送带传送,倾斜拨臂将钢管件侧向推送到输入传送带上,并通过输入横臂将钢管件推送前行;然后,当钢管件与v型对中块接触后,实现纵向定位与侧向位置调节;

  步骤三,首先,启动第一辅助夹持气缸驱动第一辅助夹持手臂,通过第一辅助夹持弧指与第一辅助加厚臂实现对钢管件的夹持;然后,第一辅助机械手将钢管件夹持离开输入传送带;其次,第一辅助机械手带动钢管件旋转由水平变为竖直状态;再次,第一纵向托送气缸通过第一纵向移动架带动钢管件来到磨削外棱边工位;

  步骤四,首先,根据钢管件的长度调整上顶定位气缸伸出长度,从而确定第一定位模具架的高度;其次,第一纵向托送气缸将钢管件放置到位于磨削外棱边工位的上顶定位固定台阶上;再次,上顶伸缩杆上顶,使得上顶定位活动台阶进入钢管件内孔并与其内侧壁压力接触,并启动上顶吸风管路;紧接着,松开第一辅助夹持弧指,启动上顶旋转轴使得钢管件在上顶定位固定台阶上旋转;

  步骤五,首先,启动第一修磨外棱边磨机旋转,对旋转状态上钢管件的外棱边倒角或圆角;然后,启动第一辅助夹持弧指夹持钢管件,上顶定位活动台阶下降与钢管件分离;其次,第一辅助夹持弧指夹持钢管件到达磨削内棱边工位;

  步骤六,在磨削内棱边工位按照步骤四执行;

  步骤七,首先,按照步骤五,使用第一修磨内棱边磨机对钢管件内棱边进行倒角或圆角;然后,第一辅助夹持弧指夹持钢管件到达磨削端面工位;

  步骤八,首先,按照步骤五,使用第一修磨端面磨机对钢管件端面进行磨削;然后,第一辅助夹持弧指夹持钢管件送出。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步骤九,首先,中间传送带承接步骤八竖直送出的钢管件;然后,中间侧扶传送带与中间传送带同步传送竖直状态的钢管件到达中间终端导向v型中间架;

  步骤十,通过第二纵向移动夹持装置实现钢管件依次在第二开槽机、第二端面磨机、以及第二侧棱磨机对应工位的传递;首先,第二开槽机对钢管件进行端面开槽;然后,第二端面磨机,进行开槽后端面磨削;其次,第二侧棱磨机的对槽棱边进行修磨;

  步骤十一,首先,通过第二纵向移动夹持装置实现钢管件输送到输出传送带;其次,在输出传送带前行中,沿纵向设置钢管件落入到输出弧形中心导槽;再次,当到达输出传送带终点,输出侧导向架或输出侧导向架的拨臂将钢管件侧向送出。

  步骤十二,通过传送带或机械手将步骤十一输出的钢管件送出到步骤一中,并对钢管件的另一端面重复上述加工步骤。

  本发明设计合理、成本低廉、结实耐用、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省时省力、节约资金、结构紧凑且使用方便。通过本发明实现了对钢管的自动上料,自动方向的变向,自动实现夹持与各个工位的转运,实现自动工件旋转时候的磨削加工,实现自动夹持旋转,实现自动中转送料,实现自动加工槽,实现自动输出,通过循环加工,实现了两个端面均得到加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布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局部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局部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局部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局部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局部五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磨机机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开槽铣刀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机架总成;2、上料传送带;3、倾斜传送带;4、倾斜拨臂;5、倾斜侧传送带;6、输入传送带;7、输入横臂;8、v型对中块;9、第一端面修整装置;10、第一纵向托送气缸;11、第一纵向移动架;12、第一辅助机械夹持装置;13、第一辅助机械手;14、第一辅助夹持气缸;15、第一辅助夹持手臂;16、第一辅助夹持弧指;17、第一辅助加厚臂;18、第一中间机械手;19、第一中间夹持臂;20、第一定位装置;21、第一定位模具架;22、第一修磨外棱边磨机;23、上顶定位气缸;24、上顶定位固定台阶;25、上顶定位活动台阶;26、上顶吸风管路;27、上顶伸缩杆;28、上顶旋转轴;29、磨机机械手;30、磨机机头;31、磨机磨头;32、第一修磨端面磨机;33、第一修磨内棱边磨机;34、中间传送带;35、中间侧扶传送带;36、中间终端导向v型中间架;37、第二纵向移动夹持装置;38、第二上料机械手;39、第二中转机械手;40、第二输出机械手;41、第二开槽机;42、第二端面磨机;43、第二侧棱磨机;44、输出传送带;45、输出弧形中心导槽;46、输出侧导向架;47、开槽机械底座;48、开槽铣刀。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的钢管加工方法,借助于钢管加工系统,包括机架总成1、设置在机架总成1上的上料传送带2、输入端与上料传送带2输出端衔接的倾斜传送带3、设置在上料传送带2输出端一侧的倾斜侧传送带5、分布设置在倾斜侧传送带5上且用于将上料传送带2上的钢管件横向拨出的倾斜拨臂4、输入端与倾斜传送带3输出端衔接的输入传送带6、分布在输入传送带6上的输入横臂7、设置在输入横臂7输出端且用于对钢管件对中的v型对中块8、设置在v型对中块8一侧的第一端面加工装置、设置在第一端面加工装置一侧的中间传送装置、输入端设置在中间传送装置一侧的第二端面加工装置、以及输入端设置在第二端面加工装置一侧的输出传输装置;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首先,将切断后定尺寸的钢管件放置到上料传送带2上,保证钢管件的轴心线沿传送方向设置;

  步骤二,当钢管件到达上料传送带2输出端,首先,倾斜传送带3传送,倾斜拨臂4将钢管件侧向推送到输入传送带6上,并通过输入横臂7将钢管件推送前行;然后,当钢管件与v型对中块8接触后,实现纵向定位与侧向位置调节;

  步骤三,首先,启动第一辅助夹持气缸14驱动第一辅助夹持手臂15,通过第一辅助夹持弧指16与第一辅助加厚臂17实现对钢管件的夹持;然后,第一辅助机械手13将钢管件夹持离开输入传送带6;其次,第一辅助机械手13带动钢管件旋转由水平变为竖直状态;再次,第一纵向托送气缸10通过第一纵向移动架11带动钢管件来到磨削外棱边工位;

  步骤四,首先,根据钢管件的长度调整上顶定位气缸23伸出长度,从而确定第一定位模具架21的高度;其次,第一纵向托送气缸10将钢管件放置到位于磨削外棱边工位的上顶定位固定台阶24上;再次,上顶伸缩杆27上顶,使得上顶定位活动台阶25进入钢管件内孔并与其内侧壁压力接触,并启动上顶吸风管路26;紧接着,松开第一辅助夹持弧指16,启动上顶旋转轴28使得钢管件在上顶定位固定台阶24上旋转;

  步骤五,首先,启动第一修磨外棱边磨机22旋转,对旋转状态上钢管件的外棱边倒角或圆角;然后,启动第一辅助夹持弧指16夹持钢管件,上顶定位活动台阶25下降与钢管件分离;其次,第一辅助夹持弧指16夹持钢管件到达磨削内棱边工位;

  步骤六,在磨削内棱边工位按照步骤四执行;

  步骤七,首先,按照步骤五,使用第一修磨内棱边磨机33对钢管件内棱边进行倒角或圆角;然后,第一辅助夹持弧指16夹持钢管件到达磨削端面工位;

  步骤八,首先,按照步骤五,使用第一修磨端面磨机32对钢管件端面进行磨削;然后,第一辅助夹持弧指16夹持钢管件送出。

  步骤九,首先,中间传送带34承接步骤八竖直送出的钢管件;然后,中间侧扶传送带35与中间传送带34同步传送竖直状态的钢管件到达中间终端导向v型中间架36;

  步骤十,通过第二纵向移动夹持装置37实现钢管件依次在第二开槽机41、第二端面磨机42、以及第二侧棱磨机43对应工位的传递;首先,第二开槽机41对钢管件进行端面开槽;然后,第二端面磨机42,进行开槽后端面磨削;其次,第二侧棱磨机43的对槽棱边进行修磨;

  步骤十一,首先,通过第二纵向移动夹持装置37实现钢管件输送到输出传送带44;其次,在输出传送带44前行中,沿纵向设置钢管件落入到输出弧形中心导槽45;再次,当到达输出传送带44终点,输出侧导向架46或输出侧导向架46的拨臂将钢管件侧向送出。

  步骤十二,通过传送带或机械手将步骤十一输出的钢管件送出到步骤一中,并对钢管件的另一端面重复上述加工步骤。

  机架总成1为基准,上料传送带2实现传送,倾斜传送带3,倾斜侧传送带5,倾斜拨臂4,输入传送带6,输入横臂7,实现了钢管件的中间衔接,上顶定位固定台阶24,上顶定位活动台阶25实现定位,通过夹持实现固定,上顶吸风管路26实现吸风对磨料与切屑的收集,中间终端导向v型中间架36实现自动对中。

  技术特征:

  1.一种钢管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借助于钢管加工系统,包括机架总成(1)、设置在机架总成(1)上的上料传送带(2)、输入端与上料传送带(2)输出端衔接的倾斜传送带(3)、设置在上料传送带(2)输出端一侧的倾斜侧传送带(5)、分布设置在倾斜侧传送带(5)上且用于将上料传送带(2)上的钢管件横向拨出的倾斜拨臂(4)、输入端与倾斜传送带(3)输出端衔接的输入传送带(6)、分布在输入传送带(6)上的输入横臂(7)、设置在输入横臂(7)输出端且用于对钢管件对中的v型对中块(8)、设置在v型对中块(8)一侧的第一端面加工装置、设置在第一端面加工装置一侧的中间传送装置、输入端设置在中间传送装置一侧的第二端面加工装置、以及输入端设置在第二端面加工装置一侧的输出传输装置;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首先,将切断后定尺寸的钢管件放置到上料传送带(2)上,保证钢管件的轴心线沿传送方向设置;

  步骤二,当钢管件到达上料传送带(2)输出端,首先,倾斜传送带(3)传送,倾斜拨臂(4)将钢管件侧向推送到输入传送带(6)上,并通过输入横臂(7)将钢管件推送前行;然后,当钢管件与v型对中块(8)接触后,实现纵向定位与侧向位置调节;

  步骤三,首先,启动第一辅助夹持气缸(14)驱动第一辅助夹持手臂(15),通过第一辅助夹持弧指(16)与第一辅助加厚臂(17)实现对钢管件的夹持;然后,第一辅助机械手(13)将钢管件夹持离开输入传送带(6);其次,第一辅助机械手(13)带动钢管件旋转由水平变为竖直状态;再次,第一纵向托送气缸(10)通过第一纵向移动架(11)带动钢管件来到磨削外棱边工位;

  步骤四,首先,根据钢管件的长度调整上顶定位气缸(23)伸出长度,从而确定第一定位模具架(21)的高度;其次,第一纵向托送气缸(10)将钢管件放置到位于磨削外棱边工位的上顶定位固定台阶(24)上;再次,上顶伸缩杆(27)上顶,使得上顶定位活动台阶(25)进入钢管件内孔并与其内侧壁压力接触,并启动上顶吸风管路(26);紧接着,松开第一辅助夹持弧指(16),启动上顶旋转轴(28)使得钢管件在上顶定位固定台阶(24)上旋转;

  步骤五,首先,启动第一修磨外棱边磨机(22)旋转,对旋转状态上钢管件的外棱边倒角或圆角;然后,启动第一辅助夹持弧指(16)夹持钢管件,上顶定位活动台阶(25)下降与钢管件分离;其次,第一辅助夹持弧指(16)夹持钢管件到达磨削内棱边工位;

  步骤六,在磨削内棱边工位按照步骤四执行;

  步骤七,首先,按照步骤五,使用第一修磨内棱边磨机(33)对钢管件内棱边进行倒角或圆角;然后,第一辅助夹持弧指(16)夹持钢管件到达磨削端面工位;

  步骤八,首先,按照步骤五,使用第一修磨端面磨机(32)对钢管件端面进行磨削;然后,第一辅助夹持弧指(16)夹持钢管件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九,首先,中间传送带(34)承接步骤八竖直送出的钢管件;然后,中间侧扶传送带(35)与中间传送带(34)同步传送竖直状态的钢管件到达中间终端导向v型中间架(36);

  步骤十,通过第二纵向移动夹持装置(37)实现钢管件依次在第二开槽机(41)、第二端面磨机(42)、以及第二侧棱磨机(43)对应工位的传递;首先,第二开槽机(41)对钢管件进行端面开槽;然后,第二端面磨机(42),进行开槽后端面磨削;其次,第二侧棱磨机(43)的对槽棱边进行修磨;

  步骤十一,首先,通过第二纵向移动夹持装置(37)实现钢管件输送到输出传送带(44);其次,在输出传送带(44)前行中,沿纵向设置钢管件落入到输出弧形中心导槽(45);再次,当到达输出传送带(44)终点,输出侧导向架(46)或输出侧导向架(46)的拨臂将钢管件侧向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十二,通过传送带或机械手将步骤十一输出的钢管件送出到步骤一中,并对钢管件的另一端面重复上述加工步骤。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钢管加工方法,借助于钢管加工系统,其包括机架总成、设置在机架总成上的上料传送带、输入端与上料传送带输出端衔接的倾斜传送带、设置在上料传送带输出端一侧的倾斜侧传送带、分布设置在倾斜侧传送带上且用于将上料传送带上的钢管件横向拨出的倾斜拨臂、输入端与倾斜传送带输出端衔接的输入传送带、分布在输入传送带上的输入横臂、设置在输入横臂输出端且用于对钢管件对中的V型对中块、设置在V型对中块一侧的第一端面加工装置;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紧凑且使用方便。

  技术研发人员:陈武;沈小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中五钢管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1.02

  技术公布日:2020.05.05